攝影家們一手撐著傘、一手舉著連著相機的三腳架,穿梭在倉庫間。
文/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方晴
圖/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方晴
廣州,依水而興,向海而強,奔流的珠江孕育出這片富饒而傳奇的土地。在3月最后一個周末,“羊城嬗變·廣州百年百棟建筑看變遷”粵港澳攝影家拍攝活動一支“小分隊”沿著珠江岸畔采風,感受南北薈萃、中西交融的多元文化,定格浪濤激蕩間千年商都始終不變的活力。
百年建筑,中西交融
攝影家們到達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時,恰逢大雨如注。雨水將其特別的黃色墻體洗刷一新,即便從江邊遠眺也十分矚目。
大元帥府因孫中山兩度在此組建革命政府、醞釀《建國方略》、改組國民黨、開啟第一次國共合作等而聞名。這座攪動近代風云的建筑卻是“工業出身”。1906年,這里建起了中國第一座官辦水泥廠,起名為廣東士敏土廠?!笆棵敉痢奔此嗟挠⑽膯卧~“cement”粵語音譯。
大元帥府兩座房子四面都是通廊,立面可見連續拱券,這座典型的地中海風格建筑給了攝影家們避雨創作的空間。有趣的是,他們的鏡頭也捕捉到許多“中西合璧”的細節。例如,大元帥府門樓上,既有著巴洛克風格的渦卷山花,也有兩個地道的中式“壽”字圖案。排水管更是極具中國特色的竹節形狀,還有竹葉裝飾,以及嶺南氣息很濃的百葉門窗、花瓶護欄等設計。
原來,大元帥府由澳大利亞建筑師帕內設計,他不僅是一名天才建筑師,也是一位攝影愛好者。也許正是因為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,才能將西式風情和東方格調如此和諧地融合在一起。
不過,攝影家們也不滿足于在屋檐下拍攝?!搬槍Α畯V州百年百棟建筑看變遷’這個主題,我覺得每一棟建筑都是一個歷史的足跡、一個時代的符號,它的功能和重要意義很難通過細節呈現。我們會找一個好天氣再來?!毕愀壑麛z影家“哈蘇大師”彭邦說道?!翱刺鞖忸A報說明天清晨沒有雨,我們想明天一早6點過來?!毕愀壑袊鴶z影家交流協會副會長黃志強告訴記者攝影家們商議后的決定。
遺址煥新,生機勃勃
也許晴天是攝影家們創作的最佳天氣,但有時下雨天也為他們提供發掘城市別樣魅力的機會。雨匯珠江、海闊生風,也是廣州真實的模樣。接近傍晚,攝影家們來到太古倉碼頭。
英式風格的紅磚墻倉庫、高高聳立的灰色石塔、橫臥江面的丁字碼頭,如今變成電影院、露天餐吧、音樂表演空間……這里是廣州工業遺址活化利用最經典的案例之一。即便細雨蒙蒙也不減游人興致,反而因為積水倒映出一地璀璨、滿江碎金,顯露出濃郁獨特的工業韻味,也激發了攝影家們創作的熱情。
一手撐著傘、一手舉著連著相機的三腳架,穿梭在倉庫之間的攝影家們很好辨認。有時相互碰到面,他們還會交流一下拍攝點心得?!斑@里的倉庫保存得很好,燈光也很好地勾勒出建筑的線條。尤其因為下雨,建筑的光影倒映在‘天空之鏡’上,非常美?!毕愀墼蚀髸瞄L青攝影學社社長梁惠波說。
梁惠波回憶起50多年前第一次來廣州的情景?!爱敃r,廣州街頭有很多‘三腳雞’(機動三輪車的俗稱),電車有兩截長長的車廂,人們出行還是靠自行車為主。一轉眼,別說汽油車,現在路上電動車也多起來了?!钡粢獾?,即使在這天翻地覆的城市變遷中,廣州還是保留下很多歷史建筑,留住了這座城市的味道?!袄缭诖笤獛浉?,在翻新過后重現了當時作為政府辦公場所的場景,讓人仿佛回到那段日子。我在拍攝中也增進了不少歷史知識?!?/p>
黃志強對廣州的第一印象則來自20世紀80年代?!爱敃r我剛剛從浙江的學校畢業,因為公司出差來到廣州,坐了20多個小時的硬座火車,一出火車站,真的是人山人海,也被廣州城市的繁華所震驚?!?015年,黃志強移居香港。在他看來,如今大灣區城市尤其是現代建筑的風貌已經沒有太多差距,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速度是一個世界奇跡。
(編輯: 吳嘉祺)